为全面系统推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,成立了环带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高质高效来推动。主要抓了以下方面工作:
(一)抓规划编制。按照“国际标准、中国定位、武夷山特色”要求,聘请北京清华同衡、北京大地风景等国内顶级智库,高标准绘就环带发展蓝图,目前,环带总体规划及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、民生改善3个专项研究已经形成初步成果。
(二)抓政策研究。成立政策研究专项组,做到早中晚一天三次,实时关注国家重要部委政策和领导讲话,编印《环带建设政策实用手册》。目前已有一些政策取得了突破:如生态保护修复方面,争取到财政部连续三年、每年约4亿元的资金补助;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,获得国家发改委和林草局4.92亿元的资金支持,目前已到位2.45亿元;再如国土绿化方面,争取到财政部、林草局以及省上共2.6亿元的资金支持。
(三)抓项目谋划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、基础设施提升、文旅融合发展、乡村振兴示范等“五大行动”,重点推进“十大支撑”项目37项,分别是: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、闽江上游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、生态保护配套设施项目、朱子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、251环线生态旅游项目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、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、智慧武夷项目,总投资129亿元,目前已完成投资30亿元。我重点介绍一下251环线生态旅游项目,这是环带的样板性工程:在武夷山和建阳区域,按照国家公园风景道的标准打造251公里生态旅游公路(寓意爱武夷),串联闽北最美的景区景点、城镇乡村、历史文化、田园山水,途径11个乡镇、40个村,构筑大武夷生态旅游环线。同时,251环线也成为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,防范森林火灾、应急救援的重要通道。截至目前,风景道需要新建改建的148公里道路,已建成79公里,在建48公里,剩余21公里已完成招标,近期可开工建设。
(四)抓制度创新。探索协同联动机制。建立市环带办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席会议制度,做到政策共享、信息互通、共治共建。探索建设标准体系。研究制定风景道路、城镇风貌、生态旅游、绿色交通、酒店民宿等一整套标准体系,做到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借鉴。目前,《风景道规划建设指引》已通过专家审查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。围绕251风景道开发文旅、茶旅、康旅、体旅、农旅等“五旅”融合发展新业态、新产品。
(五)抓资金保障。截至目前,已争取中央、省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63项、23.8亿元;获专项债券56项,申请资金47.6亿元,已到位28.9亿元。同时,擦亮武夷山国家公园金字招牌,多渠道引入金融活水,主动对接国开行、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,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开行授信200亿元。